【活動花絮】Zionex 受邀 AI Café 演講 — 打破 AI 五大迷思,從銷售預測到營運改善

2025 年 8 月 20 日,Zionex 受邀參與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(III)人工智慧創新應用推動協會(AIF)主辦的 AI Café (台南場),擔任講師與產業代表分享 AI 在製造業與品牌端的應用。本次演講主題為 「打破 AI 在企業應用的五大迷思」,我們透過實際案例與互動討論,帶領現場來賓突破盲點,重新認識 AI 銷售預測與營運改善的真實價值

🔍 五大迷思與案例分享

迷思 1:AI / ML 是否真有必要?

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。傳統統計模型的確很實用,它依靠固定的公式與趨勢推估,可以在穩定情況下給出不錯的結果。但機器學習模型的特點,是能根據資料特性 不斷學習、動態調整,特別是在需求複雜、影響因子多的情境下,效果會更明顯。

舉個實際例子:
我們曾協助一家 全球知名的食品公司(主要產品是豆腐與相關食品)。他們的需求特性非常複雜,不僅受到季節與促銷活動影響,還跟健康飲食趨勢、通路策略息息相關。過去只靠歷史數據加上簡單的統計方法,常常不是備貨過多,就是缺貨。

導入 AI 預測模型後,系統能同時考慮 內部銷售紀錄外部市場因子,並且針對不同產品線選擇不同的模型。結果不僅 提升了預測準確度,還讓營運更有效率:生產計畫更貼近實際需求,庫存壓力大幅降低。

所以回到問題:「只有歷史資料時,還需要 ML 嗎?」

答案是 要看需求的複雜度

如果市場變化小,傳統方法就足夠;但若需求波動大、影響因素多,AI / ML 就能展現它的價值。

迷思 2:AI 不夠準就不值得用?

先問一個犀利的問題:

「AI 的準確率如果只有 85% 或 90%,沒辦法達到 95% 甚至 98%,那是不是就不值得用了?」

這個疑慮,其實很多企業都會有。
但事實是——沒有任何模型可以做到完全準確,因為 需求本身就是不確定的

AI 的價值,不在於提供「完美答案」,而是在於 提前給出方向性的信號
舉個例子:如果 AI 能讓預測準確率 提升 10%,對於同時管理上千個 SKU、跨多通路的企業來說,這個差異可能就是 數千萬的營運價值

10% 帶來的,不只是數字上的提升,而是:

  • 更精準的庫存配置
  • 更少的缺貨與報廢
  • 更穩定的生產計劃

迷思 3:一個模型可以預測所有產品?

在活動現場,來賓也會好奇:「能不能只用一個模型,去預測我們所有的產品?」
這其實是很多企業共同的期待,但實務上卻很難達成。

原因很簡單:不同產品的需求差異太大。
有些產品銷量高又穩定,有些屬於低頻長尾,還有些需求變化劇烈。如果硬要用單一模型處理所有產品,結果往往就是「部分產品準,但另一部分完全失真」。

我們的做法,會先幫客戶做 產品分類
例如透過 ABC-XYZ 分析,把產品依照銷售金額、波動率、資料完整度分群:

  • 有的產品適合機器學習模型;
  • 有的產品用統計方法就能掌握;
  • 還有一些則需要客製化的預測策略。

接著,我們會設計一個 跨模型策略

  • Prophet:擅長處理季節性與彈性需求。
  • Croston:對於間歇性需求特別有效。
  • XGBoost:適合高波動、高維度的資料場景。

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「一個模型打天下」,而是 動態選擇最適合的組合,才能對應不同的產品特性。

除此之外,我們也很強調 跨層級預測(Hierarchical Forecasting)。

它確保了:

  • 總公司看總體數字、行銷看品牌、供應鏈看 SKU,都能從同一套預測邏輯出發;
  • 上下層級不會互相矛盾;
  • 最後的結果能夠真正落地,用於生產與排程。

這樣的設計,才讓預測結果能被 協同、執行,並且被信任

迷思 4:導入 AI 軟體後,預測就會自動運作?

很多客戶一開始接觸系統時,常會問:「AI 系統上線後,是不是就能完全自動運作,不需要人工介入?」

我們通常會這樣回應,並提供實際做法作為佐證:
首先,讓 ML 模型跑出初步的預測結果(Baseline Forecast);接著,各部門會一起 協同調整,確保預測符合實際業務情況。之後,我們會 持續追蹤預測與實際的差異,找出落差,並透過 PDCA 循環 不斷修正與優化。

AI 並不是安裝即用的魔法盒子。它能帶來價值,但必須融入企業日常流程,透過持續協作與優化,才能真正發揮作用。這樣一來,預測會越來越貼近現實,也能有效支援 生產、排程與決策。簡單說,AI 不是一勞永逸的系統,而是一個需要 持續參與與調整的智慧工具,才能成為企業營運的可靠基礎。

迷思 5:導入 AI 預測後,只要關注準確率?

準確率固然重要,但 真正的價值在於資源配置與營運成果的改善

以 某高科技 電子業 為例:

  • 他們的產品線非常廣,既有高頻率的標準品,也有高度客製化、長交期的產品。
  • 過去以「單一方法」處理所有產品,導致結果不是缺料,就是庫存過多。

Zionex 協助他們進行 產品分類與差異化預測策略

  • 穩定品:採用 Baseline Forecast,搭配庫存備貨。
  • 波動品:使用需求計畫與滾動調整機制。
  • 長尾或客製品:完全依照訂單,快速回應,採取接單生產(MTO)。

成果數據

  • 準時交貨率提升至 97%
  • 不可銷庫存降至 3%
  • 庫存周轉天數改善 45%
  • 交貨週期縮短 65%

這也證明:
導入 AI 預測不能只追求準確率,而是要結合產品特性與營運策略,讓 AI 真正轉化為營運價值。

若想了解更多詳情,歡迎 填寫聯繫資訊 ,我們會有專人與您聯繫!

張貼在 ,

Willie Chen

Leave a Comment





最近的文章

【活動花絮】Zionex 受邀 AI Café 演講 — 打破 AI 五大迷思,從銷售預測到營運改善

ACE2025@Boston 參與報告

解鎖供應鏈效率 – 互動研討會 #2 @ 台灣臺北

Zionex 獲得資訊安全 ISO 認證

在 NRF Big Show ’25 上展示 PlanNEL